在有品的增量见顶后,我们为探索存量增长、精细化运营,开启了用户会员体系的建设。一路以来支持会员体系的体验设计,对于用户增长的业务,与在商业化背景下做设计有的新的体悟,在此写下本篇文章以作分享。
起初,有品面临以下问题:
于是,通过用户分层建立等级用户画像与对应的用户中台的数据,从而建立用户等级。那么在营销活动、站内资源位、站外触达机制等场景下,用户等级可以帮助运营侧更高效、合理的分配资源和成本,并对不同等级用户制定不同的运营策略。同时,用户等级提供了对高质量用户赋予特殊权益的基础(如茅台抢购),能够将运营策略以更简单直观的方式展现给用户,并拉动用户成长,提升用户忠诚度。
每位用户的分数=基础分+消费分+活跃分。基础分对应行为为注册,消费分由消费频次与消费金额决定,活跃分由每日是否登录、商品分享/评价等行为决定。三个分数加权计算,总和为每位用户总分。我们按照分数设定6个等级:
再根据各等级用户特征,制定运营策略并分配相应权益:
基于以上信息整合,为更好服务于业务方的愿景,我提出以下设计策略:
确认设计方向后,与业务方多次勾兑,最终了以下设计方案(非交互文档,不含详细逻辑):
最终视觉设计呈现为:
上线后,该频道日均来访量2.1w,占DAU2.36%;用户首次进入频道后,周来访率从76%提升至85%,周来访天数由3.49升至3.86。
以下部分数据脱敏。正式上线用户等级体系后,成功拉动了用户增长,扩大高价值用户规模。为继续探索新增长,我们摸清了用户与大盘现状,制定有效的增长策略,以服务GMV、支付用户数、ARPPU等关键指标增长。
纵观有品大盘,L4以上的高价值用户占大盘用户XX%,贡献平台支付金额的XX%,年均ARPPU是低频用户的XX倍。所以L4以上用户规模决定基本盘,提升L4以上用户的规模与消费能力将带动整体GMV。
如何拉动腰尾部用户成长为L4用户?又如何继续提升其消费能力?我们发现,各等级用户最爱优惠类权益,且L4以上用户的消费品类更加多样。因此,我们用低门槛的超值权益与更丰富的消费品类打造付费会员,以达目的。
我们具体打造了6大权益:满5单返会员费(重点权益)、UP会员折上折(主打心智)、169开卡礼、120悦享礼、特权抢购、专属客服。而我们的核心目标即为达成付费会员在籍规模,提升arppu。
于是,根据以上信息,我提出以下设计策略:
基于共识的设计策略,我最终产出方案如下(非交互文档,不含详细交互逻辑):
视觉方案如下:
一度认为,ux为了产生价值并区别于产品,应站稳用户体验的立场,不然ux和产品区别是什么?如果一味对业务诉求表示理解,在体验上做妥协,那么ux还能坚持些什么。于是时常发生argue,仿佛ux与需求方站在了对立面。
但最近对UX的使命有了新的理解,起因是看到了一句话:finally we all speak the language of business. 换一个角度:每个项目的起因皆为business,每个项目组其实都在同一business goal努力,于是我们并不对立,而是立场统一。UX在商业化的背景下要做的不是一味坚持体验,而是透彻理解business,将商业策略以友好的体验包装,最终翻译至界面传递给用户。这一心态的转变,会更好的指导作为UX应如何支持项目,并且在主动推进时选择引起对方共情的切入点,传递“我想为你提供帮助,以UX的方式解决business问题”的信息,而非“我要为UX做些事情”。唯有向对方提供价值,才能获取对方的认可。
设计师常希望方案能够以用户为中心打造良好体验。但一份从体验出发的方案,究竟能不能打动业务方?在资源紧缺、业务压力大的情况下,是否能有资源得以实现?为了能让业务方认真考虑这份方案,每一步计划都需要带入业务方的视角重新审视。例如,此触点的业务目标是什么、现在的体验如何阻碍了业务目标的实现;在最后的提案环节,每一触点的优化思路也更应从业务角度出发,展示这份方案如何可以更好服务与业务目标的实现。所以业务视角是剖析目标,体验优化是实现手段。并在对外输出时,以“我与你一同解决业务”的口吻交流,获取认同。
除此以外,找到合适的人输出很重要。每个角色的立场与目标都不同,找到撬动几率高的角色,共情该角色的业务诉求并带入方案中,会更易打动。
做设计不仅是了解业务与设计分析。我将自己定义为“解决问题的人",不断好奇其他角色在做些什么,在挑战什么任务,并愿意参与其中解决问题。当我们在思索用户增长的下一步该如何进行时,我们需要在预算紧张的前提下,调整业务以实现经营效率最大化。在这其中,我也加入讨论,并一同枚举多种调整手段,构思价值论证的逻辑,从而帮助运营更快速的论证了调整方案的价值,顺利推进。未来我依然愿意参与到各个角色的挑战中,而不仅将自己困在设计的范围内。